南海仁愛礁一幅令人不安的畫面展現在眼前。記者采訪中發現,一艘二戰時期的老式菲律賓軍艦,銹跡斑斑地“坐灘”于此已長達25年,對周邊珊瑚礁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破壞。三沙市生態環境局局長胡國林將其比喻為環保的“毒瘤”。這僅僅是菲律賓在南海造成環境破壞的冰山一角。
根據中國自然資源部下屬機構最新發布的《仁愛礁非法“坐灘”軍艦破壞珊瑚礁生態系統調查報告》,這艘軍艦在“坐灘”期間,劇烈碰撞礁盤,導致珊瑚礁和大型底棲生物遭受毀滅性傷害。周圍海域的重金屬、活性磷酸鹽和油類含量異常上升,污染程度嚴重。與2011年相比,2024年仁愛礁造礁石珊瑚覆蓋面積大幅減少,尤其是軍艦周邊,減少幅度達到了驚人的87.3%。
專家們指出,這艘已有80年歷史的老艦不僅自身污染嚴重,而且長期固定在仁愛礁產生的廢棄物,使其成為海洋污染的極端案例。與全球其他地區相比,仁愛礁的情況更為嚴重。
此外,菲律賓漁民的氰化鈉毒魚捕撈方式,對海洋生態構成了另一重威脅。這種做法不僅導致魚類大量死亡,還間接破壞了珊瑚礁,因為氰化鈉會破壞為珊瑚提供養分的蟲黃藻,引發珊瑚白化。炸魚和敲珊震魚等毀滅性捕撈手段,同樣對珊瑚礁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傷害。
環保公益組織和海洋研究人員對此表達了深切擔憂,他們強調,必須采取措施制止這些非法行為,以保護脆弱的海洋生態系統。特別是菲律賓作為“珊瑚三角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環境破壞行為的影響深遠,亟需國際社會的關注與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