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時報深度報道 記者 倪浩】
近日,據路透社22日報道,兩名知情人士透露,基于所謂的“國家安全”擔憂,美國商務部計劃于本周提議一項新禁令,禁止所有在美國境內行駛的網聯汽車和自動駕駛汽車使用中國的軟硬件設備。這一舉措被視為美中貿易戰中針對中國汽車行業的最新一輪制裁,并且是繼去年宣布對中國科技巨頭的一系列限制后的一個重要升級。
據報道,此次行動源自美國總統拜登在今年二月份下達的一項指令,要求相關部門調查中國汽車進口是否存在潛在的“國家安全威脅”,特別是在互聯技術方面的風險。對此,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曾在五月份公開表示,來自中國的車聯網產品存在明顯隱患。她提到,中國政府有可能通過這些設備獲取敏感信息并干擾交通網絡,這引發了美方的高度警覺。
根據彭博社最新消息,該提案將進入為期一個月的社會公眾意見征集階段,并希望能夠在明年年初正式出臺實施細則。屆時,任何含有中國產組件的產品都可能面臨進口禁令。有分析指出,鑒于當前市場上幾乎每款新型號機動車都會配備相應的網絡服務功能,因此這條政策無疑會具有較強的排他性和保護性特征。同時也有聲音認為,此舉旨在為中國同行設立障礙,使本土品牌獲得更多發展機會的同時建立起相對完善的本地化供應體系。
在接受采訪時,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汽車國際化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孫曉紅女士表達了她的看法:“前不久美國才決定對我們國家出口至其市場的電動車征收高達百分之一百的懲罰性稅項,現在又要借助行政手段阻撓雙方在此領域的交流與協作。”她補充道,“毫無疑問,這是試圖遏制我國汽車產業整體競爭力提升的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在當今智能化趨勢下,由于掌握了領先的研發能力和較為低廉的成本優勢,國內企業所生產的各類傳感裝置如攝像頭、雷達等已經逐漸成為國際各大廠商青睞的對象。如果此項法案獲得批準執行,則無異于給原本就動蕩不安的世界制造秩序再添重壓,迫使各國必須重新評估自身戰略定位并對未來做出相應調整。
然而,盡管表面上看這種單邊主義行為可以短期內達到壓制競爭對手的目的,但從長遠角度來看卻未必奏效。正如路透社引用行業協會聲明所述那樣,更換現有的合作模式不僅耗時長而且難度大,因為任何一款商用級別的成品都需要經歷繁雜的設計、調試環節才能確保質量可靠,不可能隨意更換供應商。因此對于那些長期依賴外部力量完成關鍵任務的企業來說,如何平衡好短期利益與長期發展之間的關系才是真正的考驗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