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歲的賈萍是山東濟南人。今年春節,她在杭州旅行期間突發腦溢血,在當地初步搶救成功后,家人便將她帶回了濟南,于3月22日入住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從此,賈萍便開始了周而復始的轉院生涯:從齊魯醫院到山東省立第三醫院,再到濟南某綜合性三甲醫院,每家醫院的住院時間均為20天左右。
5月31日,記者曾在病房見到賈萍時,是她轉回山東省立第三醫院的第四天。
家人都不忍心賈萍這樣折磨,但女兒齊倩從醫生那里得到的解釋是,“醫保政策有規定,像她母親這樣的患者,原則上,單次住院時間不能超過20天。”
“每個醫院都說是醫保政策有規定,但我咨詢醫保部門,對方又說沒有相關規定,我們也不知道該怎么辦,只能來回轉院。”齊倩說。
賈萍的遭遇并不是孤例。近日,央廣網記者在濟南多家綜合性三甲醫院調查發現,這些醫院康復科的患者普遍面臨住院天數的限制,單次住院時間在15天至20天。很多患者和家屬不得不在各家醫院之間轉院,身心俱疲。
“國家醫保部門從未出臺‘單次住院不超過15天’之類的限制性規定。”4月11日,在國家醫保局2024年上半年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醫保局醫藥服務管理司司長黃心宇說,對少數醫療機構將醫保支付標準的“均值”變“限額”,以“醫保額度到了”的理由強行要求患者出院、轉院或自費住院的情況,他們堅決反對并歡迎群眾向當地醫保部門反映,也可以直接向國家醫保局反映。
這是一名被困在轉院“潛規則”中的重癥患者的故事,反映出我國醫保制度存在的問題以及患者們面臨的困境。希望醫保部門能夠盡快出臺新的政策,保障患者的權益,避免類似的問題再次發生。